-
《三十而已》里“包”治百病的爱马仕,治得了“阶级焦虑”吗?
奢侈品等于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等于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等于他人的尊重,他人的尊重等于自己的快乐,四舍五入就变成了“奢侈品等于快乐”——会有人告诉你,爱慕虚荣固然不对,但是为快乐买单难道错了吗?是啊,到底是哪里错了呢?[全文]
-
三浦春马自杀,在岛国做艺人有多难?
可能我一说到明星压力大,很多小伙伴会说我要是能像明星那样,亮个相走一圈就能赚几十万上百万,再大压力也不怕!但是,日本的艺人非但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轻松松就日进斗金,万人追捧做人上人,还时刻承受着日本社会和艺人职业带来的双重压迫。[全文]
-
先毁明星,再毁香港,黎智英的“狗仔”生涯
黎智英这样形容自己在媒体界的大成功,他说,我本来就没有人性,很多事情对我不重要,所以我适合做传媒。黎智英系的媒体是怎样让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呢?一言以蔽之,“一入八卦深似海,从此明星是贱人”。[全文]
-
肖战身后,中国造星“拿来主义”的垮掉
围绕着肖战的一系列热点,只是因为2月份的AO3事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伴随着经久不衰的热搜把中国娱乐资本从日韩原样引进的“饭圈文化”和“明星营销操作手册”一层层剥开,展现在大众、主流舆论界、学界、甚至是文化管理者的面前。[全文]
-
《囧妈》免费是“爱心福利”还是资本缠斗?
在对徐峥“交口称赞”和“人人喊打”的冰火两重天中,真正的问题在于,这场缠斗的双方根本不是徐峥和院线,而是以字节跳动公司为代表的网络流媒体巨头和传统院线之间,围绕着中国电影这块日渐做大的蛋糕而进行的“火并”,最终谁会成为胜利者还未可知。[全文]
-
2020春节档“神仙打架”,真的能诞生“神片”吗?
IP、明星、喜剧、合家欢……但是“不会错”真的就是优秀吗?不尽然。往往是处处讨好最终结果是处处平庸,观众的注意力和钱包很快就会被那些新涌现的类型、题材和异军突起的优秀电影吸引,因为后者期待不高往往惊喜更大,那种“不会错”的商业喜剧大片反而成为了垫脚石。[全文]
-
“港独”媒体刊登陈太太来信,在他们笔下“你们都不存在”
“陈太太来信”这篇文章背后是观察者网与我们读者之间良好关系和密切互动、相互学习与共同办媒体的一个缩影,但是到了“港独”媒体口中就成为了“一场惊天阴谋”。[全文]
-
《决胜时刻》:主旋律的硬核回归
虽然电影不可避免地会在叙事上遭到一些批评,但这依然是一部阔别多年的制作认真、很有想法、发人深思又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多新东西的“硬核主旋律”。[全文]
-
“金马”是华语电影灯塔?别开玩笑了
靠几代人不懈努力换来的“含金量”,要毁掉,也只是瞬间的事。一个奖的含金量,靠的是它背后繁荣的电影业、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和熠熠生辉的明星,是他们成就了奖,而不是要靠奖给他们盖章才能证明他们的价值。[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