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前40年的田园经济政策,制造了如今的莫迪狂热
过去几十年内,发展经济从未被印度政府优先提上议程。领导印度独立运动并使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圣雄甘地,一心向往乡野生活。因此,即使印度独立后,甘地的这些观点依旧影响着印度国策的制定,举国上下都对贫困生活抱持一种崇敬的态度。[全文]
-
TPP不带中国玩,中国就不玩了吗?
中国加入TPP的门槛可能没想象中那么高。像越南等其他国家也是TPP成员。越南也是一党专政,其国企更是娇养得过分。此外,越南对知识产权同样漫不经心。若中国加入,TPP才真的像是一份高瞻远瞩的贸易协定——尽管它的倡导者们假装说它一直都是。[全文]
-
亚投行尚未出手就已打败西方模式
亚投行的反对者们小声非议,称其将资助独裁政权、攫夺资源、破坏环境、践踏人权。(西方领导的国际机构自然从没干过这样的勾当。)然而,亚投行的表现可能会使种种抹黑变得十分荒谬。[全文]
-
想征服世界,华为们还要加把劲
中国企业会掀起席卷世界的风暴吗?至少四个原因,让谷歌们不至于惊慌失措。比如,不论公平与否,中国企业可能会由于被认为与中国政府有关系而遭到不利对待。经典案例是华为。由于华盛顿方面怀疑其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这家世界级电信公司一直无法打入美国市场。[全文]
-
中国站上世界之巅了吗?别怕
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或将在今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对此,《金融时报》两位专栏作家就“站在世界巅峰的中国”一题分别撰文。“中国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如果美国治理得当,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想要像美国那样影响世界,那还得等待很长一段时间。”[全文]
-
美中如何治愈“相互依赖症”?
耶鲁大学教授、前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长罗奇近日在香港演讲,他认为美中更像一对结婚多年、急需婚姻咨询的夫妻。他用了“相互依赖症”(Codependency)这个词,这个心理学词汇指的是一种本身就不稳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恶化的关系。[全文]
-
安倍“女性经济学”也要完蛋了
安倍在伦敦曾摆足推销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的架势,声称“决心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将为此准备好架构,使之成为可能”。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萎缩,日本的管理者意识到,他们对女性的需要超出原本的想象。女人必须多生孩子,照顾老少,同时还要有正式工作提振GDP。[全文]
-
中国开始不“谦虚”了
如今,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宝座,很有可能在向头号经济体的目标迈进。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显意在重拾中国往昔的荣耀。假装出来的谦逊似乎已成为过去时。毕竟,中国在过去两千年里已经习惯被当作首屈一指的强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其他国家将甘于接受现实。[全文]
-
印尼将是下一个印度?
印尼经常被描述为下一个印度,在人口、政治、经济上二者确实有很多可比之处。印度至今没有发展起一个足够复杂的制造业带来大笔外汇收入或者同样重要的就业;多年的贸易顺差在去年突然消失之后,印尼现在面对相当高的贸易赤字。突然之间,和印度相提并论显得并不那么顺耳……[全文]
-
时钟已经无法倒退
鉴于后悔当年允许中国加入WTO,现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对越南等国家敞开其门,却不允许中国加入。可是你如何设计一个可将中国排除在外却能向越南之类国家敞开大门的俱乐部呢?它无法把时钟拨回到从前。中国这只“猫”早已钻出了口袋。[全文]
-
改革停滞,台湾能克服内部危机么?
超低生育率、顶尖人才流向大陆或美国、10年来不增反降的实际工资水平,台湾的经济增长水平在拥有了公民社会、先进技术与和平环境后反而位列亚洲末流。台湾最大溶剂制造商李长荣化学工业董事长李谋伟的话道出了许多实业家的心声。他说,改革已陷入停滞,政府仍然过于官僚。[全文]
-
“汉江奇迹”与《江南style》
韩国歌手Psy的《江南style》大获成功,它以一种怪异的(而且颇为吸引人的)方式体现了韩国的财富增长。这段舞蹈视频温和地嘲讽了那种暴发户式的、靠整形提高的生活方式。一场非同寻常的经济改革让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这一改革被称为“汉江奇迹”。如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就在韩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有信心(在文化、经济和外交方面)之际,该国国内却在经历一场“存在性危机”。自杀率高得惊人,生育率低得让人感到危险,选民们还生出了这样的念头:抛弃传统的总统候选人,支持一位毫无从政经验的IT企业家。这个时候出现全国性的精神崩溃似乎令人费解。[全文]
-
希拉里不该不提中国
希拉里并未点名提到中国。但希拉里谈到,一些威权政府“限制人民”接触一些思想和信息、关押表达己见的人士、剥夺公民选举权,显然,这里的“一些威权政府”包括中国。但中国的自由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这一点在希拉里的讲话中却未能得到体现。从很多方面来看,当今的中国跟二三十年前有天壤之别: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更自由地旅行,甚至可以在某些问题上更自由地抗议。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和胡锦涛时代的中国,会在“自由之家”那里获得同样的评级:“不自由”。但希拉里可以(也应该)更加敏锐。如民主一样,独裁也有程度上的差别。下一次,希拉里应该把“中国”两个字说出口,并且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全文]
-
希拉里指桑骂槐 借“民主”批中国
本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可谓风头出尽:她发表了针对中国的长篇大论,居然没有提到“中国”两字。不过虽然她没有点中国的名,但她的讲话中提及“民主”这个词却多达48次。 希拉里有理有据地反驳了民主“与亚洲价值格格不入”的论调,韩国和台湾地区健康的民主体制均可为证。就在本周,韩国前独裁者朴正熙之女朴槿惠宣布参加总统选举。 希拉里可以——而且应该——报以更加温和微妙的态度.独裁和民主体制并非那么黑白分明一刀切,下次她应该直接提出对中国的看法和意见,不要指桑骂槐。[全文]
-
亚洲人口红利的结束
良好的人口结构可能是经济高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在1970年代,拉丁美洲的国家拥有与东南亚国家类似的人口结构,但前者增速远远落后于后者。经济高增长至少需要一个靠谱的政府,能够让人民相信自己的储蓄不会被没收或被高通胀侵蚀。当人口结构变得不那么有利时,那些国家必须依赖生产力的提高来保持增长。如果拥有有利人口结构的国家不能很好的利用,那么剩下的国家就无需恐慌。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增速将很快开始放缓。但其农村仍有数以千万计的潜在劳动力。亚洲已经习惯了在人口东风下增长。对于许多国家而言,风向就要变了。 [全文]
-
中国放缓对世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过去20年间,许多国家的对华贸易大幅增长。1992年,对华贸易在巴西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仅为微不足道的0.9%。到2010年,这一比例飙升至14%。其他大宗商品生产国的对华贸易也出现了类似的爆炸式增长。对华贸易在巴基斯坦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从2.9%升至13.5%,在印度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则从0.4%升至10.5%。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受到冲击。而中国需求放缓的影响可能更加复杂。对某些国家而言,这将意味着它们“神奇时刻”的终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