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害了,我们的医疗
大医院运营成本高,存在“小病大治”倾向。而跟风扩张的中小医院,往往容易陷入“盲目扩建——经营成本提高——人员待遇下降——技术骨干流失——医院口碑受损——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加剧基层医疗的衰败。[全文]
-
7万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为何造成全国“看病难”?
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科室,由于医生在看诊的时候必须近距离与病人面对面,甚至必须要病人摘掉口罩才能看诊,交叉感染风险极大。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这类专业的门诊一律中断,仅保留急诊。[全文]
-
新冠肺炎流行,我为什么没做“爆料大V”?
1月19日以来,我一直在网上分享有关新冠肺炎的有效信息,呼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社区首诊、就近就医,避免一般发热病人向点定医院盲目集中。同时将受感染医生担心的情况通过朋友向有关人士汇报,对方回应,目前武汉各医院都布置了公安防暴队伍,可以及时处置就医市民的不理性行为,此后防治工作重点会导向基层。[全文]
-
就医形势多严峻?这三个故事也许未来能化解
《卫健法》审议通过当日,是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文医生在值班时遭到暴徒残忍杀害的第四天。很多网友在沉痛悼念杨文医生的时候,都期许这部法律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有尊严的执业环境。事实上,《卫健法》对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的思虑远不止于此。[全文]
-
恶性杀医事件,不能止步于严惩凶手
实际上,就以前这些医闹事件来说,按笔者一位朋友,某地卫健委干部的说法,“现有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足够让当众辱骂医务人员的人拘留两星期,在医疗机构扰乱秩序的人拘留一星期起步,只要有人执法和保护执法者。甚至工会在发卫生纸之余也可以代理职工的人身侵权诉讼。”[全文]
-
香港的“土地紧缺”之迷
1997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港岛土地供应量持续在低位徘徊。2002~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年均仅出让住宅用地5公顷。在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土地供给过少,宽松的金融环境带来充裕的购房资金,造成香港住宅短缺加剧、房价持续上涨。[全文]
-
一支药从4000多到38块,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笔者的一位亲属2001年患癌,使用了一款当时刚刚发明不久的进口药物。当时该药属于全自费项目,50毫克的一支药售价4000多元。现在,原厂进口的50毫克装每支2100元,而国产货的价格降到了——人民币38块3毛9分![全文]
-
《我不是药神》:如何破掉药品专利与研发成本的迷局?
“假如我们不尊重药企的知识产权,今后就不会有人继续研发新药”,这是药企维护自身专利权的常见说辞。药物专利保护期是维护药企利益的法宝。假如我们遵照“专利”和“研发成本”的逻辑,跨国药企可谓仁至义尽。 [全文]
-
大城市看病难怎么解决?
《流感中的北京中年》一文余波未平,北京市叫停“互助献血”再次引发社交媒体圈的刷屏。甚至有病人在生死关头失去理性,把一时的用血困难称为“人造血荒”。在全国医疗条件最优越的北京市,似乎 “看病难”的怨言愈发加重。[全文]
-
儿科要完?熊家长的“病”谁来治
由于流感发病量上升,2018年的儿科医疗再次陷入年复一年的窘迫。过去,我强调儿科资源的稀缺是因为儿科工作的投入与回报不对等。儿科属于那种钱少事烦,还有许多熊家长破坏情怀的工作。遇到一个熊家长,恐怕一星期的职业自豪感都毁了。遇到战斗力强的熊家长,能毁一辈子。[全文]
-
“停药、停用耗材”背后,是谁在绑架患者
医改深化势在必行。“停药”和“停用耗材”是既得利益集团抗拒医改造成的矛盾表面化。个别人片面强调困难,强调“神药”不可或缺,散布恐慌情绪,是在绑架群众对抗改革。[全文]
-
高价药品耗材背后有什么利益?来听听一线工作者的分析吧
和许多朋友一贯的印象“我国政府的医疗投入不足”正相反,自1985年开始市场化医改及2006年深化医改以来,我们国家的政府医疗投入一直处在高位增长的水平。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病越看越贵”、“病越看越多”呢?除了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伴生的居民慢性病增多,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疗技术高级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85年医改以来,我们的医疗体制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资源错配导致我国医疗支出增长过快。[全文]
-
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我的呢?
目前我国的标准是每两千位居民拥有一位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更类似于“片警”的“片医”,日常主要侧重常见病治疗及“监控慢病人群”、“发送健康管理信息”、“安排病人双向转诊”等工作,青年人或许对家庭医生陌生,但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对他们比较熟悉。[全文]
-
不让医药代表卖药,这个行业还会存在吗
由于行业的野蛮生产,本应起到介绍药品、调配市场供应的医药代表职业,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堕落。医药销售公司曾经普遍直接采取赤裸裸的现金输送利益,谁能把药卖出去,就给谁回扣。[全文]
-
医学进步为什么难以眷顾需要的人?从无痛分娩说起
医院为什么不能普及无痛分娩技术?医院有尴尬,社会有杂音,医患纠纷不清。在当前医疗环境下,许多医生为了避险,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全文]
-
骇人听闻的不仅是“断氧门”,还有印度的“免费医疗”
印度当下的人均GDP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中国的一半,印度政府用于公立医疗服务资源的财力,大概就是中国水平除以五再减半的水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