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登月的“小目标”
先于中国把国旗扔上月球,用月球车把自己的图腾印到月球表面,这可能就是印度航天雄心背后的“小确幸”?这样的“小确幸”,是印度人民与生俱来的乐观态度的具体体现。印度ISRO官员说,“月船2号”任务只有5%失败了,因为其余95%的载荷都在轨道器上。[全文]
-
满员客机成功迫降玉米地,战斗民族机长不是白吹的
根据波音公司的统计数据,起飞和初始爬升阶段发生的致命事故发生率占所有致命事故的20%,机上人员死亡数更是占总数的30%,而178航班正好处于这两个阶段。对乌拉尔航空178航班的机组而言,飞行员处理的时间几乎为0。[全文]
-
伽利略系统“拉闸”,也许要从缺少这个技术说起
在伽利略系统全面“拉闸”的几天里,“西方主流媒体”并没有什么动静。不知道如果宕机的是中国的北斗系统,他们又会作何反应。不过,想要北斗全系统掉线还真是有点困难的,这都源于一项北斗、GPS、GLONASS都有,就伽利略没有的技术——星间链路。[全文]
-
星辰加大海,这次齐活了!
中国突破海上发射技术,为这些低纬度发展中国家选择中国航天扫清了一大障碍。最核心的是,通过海上发射,经略海洋迎来了新的机遇。海上发射离不开海警的护航,离不开海洋机构的大力协同,每一次任务都是对中国海洋力量的的锻炼。[全文]
-
非盟,C919走出国门的突破口
航空公司的特殊市场需求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是你飞机的订单发起用户,意味着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如果埃航最终真的引进C919,将亚的斯亚贝巴变成中国航空技术的非洲枢纽,这种出口示范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埃航C919航线所到之处,都是潜在的新客户。[全文]
-
美国人急了,法国人来了,都是因为“嫦娥”
算上已于2018年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以及将于2021年发射的SVOM,法国已经成为与中国航天合作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持续高压封锁下,中国航天的朋友圈依然在不断拓展。稳定而有持续性的航天政策,在中国航天的对外合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文]
-
玉兔二号每迈出一步,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为了把玉兔二号顺利转移到月面,匠心独运的中国航天人设计了精巧的转移机构。具体的过程是:两根悬梯先向上展开到位,锁定;玉兔二号再自行行驶到正确位置,悬梯连杆在“小兔子”的重力和电机的共同作用下,将悬梯下放到位;最后玉兔二号沿悬梯驶向月面。[全文]
-
嫦娥即将落月,“踏过”的鹊桥竟如此小巧
为了实现那么重大的目标,在那么复杂的轨道上运行,鹊桥号卫星应该很大吧?恰恰相反,鹊桥号是一颗不折不扣的小卫星。展开后口径达4.2米的高增益伞状抛物面天线,却是人类深空探测历史中口径最大的通信天线。[全文]
-
中国航天的“超级2018”:37次全胜 首度力压美俄
2018年,被航天人称为“超级201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全年37次发射全胜,使我国首次力压美俄两个航天超级大国,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除了北斗卫星,还有多少故事?[全文]
-
月球背面这波高难操作,中国航天人怎么做到的?
由于月球的背面一直无法被人类直接观测,当探测器飞到月球背面时,与地球无法通过无线电进行联络,探测器的实时状态和科学数据传不下来,地球的指令也送不上去。因此,解决月球背面着陆巡视过程中的通信问题,就成为横亘在嫦娥四号任务前的一道天堑。[全文]
-
嫦娥4号着陆月球背面,这事NASA也想过,不过吹了
在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中,美国曾考虑过在月球背面着陆,已故的著名科学家罗伯特·法夸尔曾对笔者讲起过这段往事。法夸尔几十年后讲述时,依然记忆犹新。 [全文]
-
宇航员逃生着陆,这事儿有多牛?
联盟-FG火箭在发射之初是正常的,直播画面也有舱内航天员的画面,但在发射后2分钟左右,舱内信号发生卡顿。最后1秒钟的画面(视频3分47秒)显示,两名航天员搭在膝上的手臂突然大幅度向上飘起,切换的画面显示这是火箭一二级分离的时刻。[全文]
-
MH370找到了?我用卫星图片仔细分析了下……
如果Ian Wilson发现的“鬼影”真是MH370,那么笔者要说的是,这飞机坠毁的实在过于诡异:飞机四周,茂盛的树木既没有被烧毁,也没有被飞机坠落时的冲击撞的成片倒伏。笔者可以肯定地说,这只是一架在2018年某日沿航道正常飞行的民航客机而已……[全文]
-
同样是复飞,为何21年前酿成悲剧
在“5·8空难”黑匣子录音被公开后的很长时间里,笔者多次与其他航空爱好者、私人飞行执照持有者乃至民航业内人士聊起那次事故,聊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CZ3456机组在第一次重着陆后果断放弃复飞,放任飞机在跑道上硬着陆,能不能避免后面的悲剧?[全文]
-
川航飞机这一损伤,比风挡碎裂更危险
扯脱的控制面板组件很可能影响到了飞行员的主显示器(PFD),导致机组只能通过小小的备用仪表进行迫降。这无疑是让飞行员回到驾驶初教6学习飞行的时代——只有最简单的仪表,只能进行最基础的操纵。[全文]
-
国际航天前沿回望:美国的2017,中国的2018
2017年9月15日,服役长达20年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在地面指令下主动坠入土星,这项举世瞩目的地外行星探测任务以壮丽的方式谢幕。2018年,我们将迎来月球探测的一个小高峰,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嫦娥4号任务,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和表面巡视探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