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神话已破,该复兴政治经济学了
在如今这个“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学者们应该避免只在数学方法上兜圈子,而是博览群书,了解不同学派与学者的思想 ,并且积极投身于新经济时代的实践,才能搞对研究课题,也才能形成对真实世界具有解释能力的新理论。[全文]
-
社会主义的功能货币论,未来10-20年将再造中国奇迹
美国经济虚化引发了美式的消极功能货币运作,美式的消极功能货币运作又使美国经济更加虚化。如果我们人民的央行满足于模仿美联储们的运行方式,不图创新改革,那就与自己的人民银行性质相悖了![全文]
-
能否撬动一笔天量资产,是中国破疫重生的关键
当前的疫情危机及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正迫使中国进行重大的经济战略政策调整。焦点在于,中国经济还能否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追求高增长的需求、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如何避免新的生产过剩和庞大的债务累积。[全文]
-
中国成功的秘诀:不同阶段有不同制度
这就提炼出了一个新的国家职能,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介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必须有能力率领自己国家的主力部队、金融集团参与全球的合理定价,保证本国的战略性、基础性要素的供给数量和价格。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国家永远是第三世界国家。[全文]
-
陈旧的宏观经济学,中国人还抱着?
现行宏观经济学已经严重脱离经济现实,当代美国经济的二元化,即实体产品经济与虚拟金融经济两大板块的叠加,形成虚实二元经济。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发展针对当代虚实二元经济的新的宏观经济学。[全文]
-
外患不足为惧,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是消化生产过剩
既然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既然中国自1994年起便已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那么一个重大问题便产生了,即:中国能够克服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吗?[全文]
-
对现代经济学,有一个天大的误解
我国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家,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至今一直认为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对待事物本质的研究上存在缺陷,但对具体的经济运行和政策而言,还是比较好的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一个时代性的理论幻觉,是我国经济学界一代人的悲剧。[全文]
-
G20峰会前中国成立2000亿国家风投基金,这是多么好的榜样
2000亿国家风投基金,与数千亿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资金,而是承担着国家战略性使命的投资基金,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中国正在进行的国家资本运营机制创新,不但能深化中国的国企与国资改革,也能为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全文]
-
区分两种产能过剩,一刀切贻害深重
如何看待“产能过剩”?过剩产能并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刀切,需要具体分类,加以密切联系。本文提出如何区分“标准性产能过剩”和“相对过剩产能”;在相对过剩产能中存在“好产能”,如何通过转化“好产能”来“补短板”,充分利用“好产能”,从而实现去“坏产能”。[全文]
-
供给侧改革:第一刀该切哪儿
现在到了尽快结束转型调整的经济下行期,用新的发展战略迈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时候了。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能切断经济下行与产能过剩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对过剩行业不能再搞规模扩张性投资了,但对提高供给体系长期能力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和资产则要大规模持续投资。[全文]
-
国家应该怎样“买买买”
私人资本没有能力积累服务全社会的基础性生产要素,需要成立国家战略投资基金体系。这是一个准市场性的组织,背靠政府性、国家资金引导的体系。国家战略性要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国家长期需要;第二要有固定收益的,不依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全文]
-
管资本为主:国企改革决不可放弃对替身所有者的培养
所有权缺位是谈论国企弊病的热词,有人倡导民营化才能解决问题。作者认为,产权多元化社会化是全球范围内现代企业制度演变大势所趋,而所有者缺位是其必然产物,国企改革的重点是选择和培育有效的替身所有者。新国企改革意见提出,国资委将以管资本为主,那么,将组建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即替身所有者,会成为第二国资委?或无数个汇金公司吗?[全文]
-
政府不能干预市场吗?股市正在告诉我们答案
为什么广大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呢?其实,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跟风行为背后,是具有超级市场权势的主控型投资者,是这些大鳄们出于私利制造价格波动、形成泡沫涨落,从而扭曲的市场。他们以金融资本的购买力为基础,从一己私利出发,利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制造出跟风行为。[全文]
-
用社会主义眼光看 中国投资机会还有很多
国家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让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还有哪些事情是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呢?如果这样考虑,那投资机会太多了,钱都不够花。只有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眼光,才觉得没地方投资,换一个社会主义的思维、以民为本的投资思想,投资机会多得是。[全文]
-
国庆65周年| 私企发展和前三十年无关?
政治权力直接介入经济运行,这不是中国特色,世界发达国家都是如此。而中国产业工人所具备的,适应现代大工业经济需要的品质,首先来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积累,其次来源于前三十年的成就。[全文]
-
改革不是向欧美“转型”,而是创新
中国崛起背景下,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内部问题的暴露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时代面临着真正大的变革,不仅是中国的变革,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深层的制度、文化、文明体系的变革。用“转型”来概括中国今天的变革是牵强的,我们的历史进程不是转型,而是自主式创新,是在寻找明天。在这个背景下,学术思潮的变革就具有更加宏大的意义。[全文]